查看原文
其他

毛克疾:在南海支持中国,不过是莫迪的骑墙术?

毛克疾 风云之声 2021-01-27

毛克疾:在南海支持中国,不过是莫迪的骑墙术?

 


 

作者简介:毛克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南亚问题专家,在《环球时报》英文版、《凤凰周刊》、《财新》、观察者网、中国网、澎湃等媒体发表大量时政评论和新闻分析,微博@公文包携带者克疾

 

近期,中印两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反转、曲折事件呈现出一幅与以往颇为不同的景象。从印度的涉华言论判断,两国关系似乎坐上了过山车,一会儿是剑拔弩张的公然对抗,一会儿又变成了同仇“敌”忾的统一战线。在这种反差极大、反转频发的“精神分裂”背后,一个更为灵活、自信的印度浮现出来:自莫迪上台以来,他不仅在各项国内、党内议程上获取了可观的凝聚力,同时也在各种各样的国际场合翩翩起舞,汲取了不少政治自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执政集团内部凝聚力孱弱、外交战略争议不断,莫迪之前的多届政府都难以果断行事——用印度政治评论家拉贾·莫汉的话说就是“常常坐失送上门的良机”。毫无疑问,国内、党内都显出强势的莫迪在外交议题上也会享有更多政治资源和行动力,因此会显得更加果断、灵敏,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时任性而为,做出点匪夷所思的“精分(schizophrenic)”举动也就不让人意外了。


在外交舞台上,莫迪表现的越来越灵活

 

就在今年2月中旬,美军一名高级官员声称,印度海军可能会和美军一道“共同巡航南海”。虽然随后印度军方很快在多个场合否认这种说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涉华的敏感问题上,印度已经进入了活跃区间,时不时会做出一些惊人之举。此后,不仅印度驻菲律宾大使公开支持菲律宾在“南海仲裁案”的申诉,印度的各路高官也频繁呼应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民主国家”在国际问题上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和共同行动的呼声。

410日,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在取消了既定的对华访问之后来到印度。在卡特到访之后,美印两国“意向性”达成一项历史性的协定——军事后勤保障协定(the Logistics Support Agreement , LSA,现在已经更名为“后勤交互支持合同备忘录”)。这项协议一旦生效,印度将可以获得使用美国既有后勤保障设施的便利,这将大大强化印度军方力量的投送能力,使之能够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之外也获得可观的活动范围。

虽然上述这项言辞和举动似乎有意瞄准中国,并可能预示着中印关系进入下行区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事态并没有按照惯性发展下去。出乎预料,中印双边关系不但没有进入低谷,两国的接触和互动反而却进入了规模、强度和频率都前所未有的区间。

416日开始,印度国防部长马诺哈·帕里卡尔开始了他对中国为期5天的访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印度防长时隔3年后首次访华。除去参加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年度会议、讨论2013年签署的《中印边防合作协议》、会见中国军方高层以外,他甚至还参观了刚刚成立的西部战区指挥部,也就是中印边境的军事直接负责机关。

几乎与此同时,中、俄、印三国第14次外长会晤也于418日在俄罗斯举行,期间中国外长王毅和印度外长苏什玛·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举行会晤,在随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印度和俄罗斯支持中国立场,承诺“维护基于国际法原则的海洋法律秩序,认为所有相关争议应该由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协议解决”。虽然印度的表态保持了一贯的模棱两可,但是却不乏为中国做出有力解读诠释的空间,比起此前的公然对立,是一个很明显的提升。

而紧随三方外长会晤的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基特·多瓦尔访华,在北京与国务委员杨洁篪举行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9次会晤。正如学者林民旺指出,其实中印俄三国外长会与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属于两国间“常规”年度会晤,而把非常规的双方防长会晤选在相近的日期内举行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418日中俄印外长会晤,中国获得了俄罗斯和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支持

 

在中印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明显下行意味的事件之后,莫迪政府“别有用心”地采取了国家安全顾问、外交部长、国防部长三管齐下的接触策略,比起印度的种种既定说辞,这种频繁出击的策略本身其实非常值得玩味。之前印度的多届政府——比如经常借重执政联盟的国大党政府——常常陷入猖獗的内部分裂和主义之争,因此很难积蓄力量采取果断、灵活的外交策略。相比之下,强势的莫迪政府不但获取了较强的党内共识,也因作为多数党执政而免去了冗大的官僚掣肘,因此他也就能常常采取灵活机动的对外策略。

然而,坐拥大量政治资本的莫迪,有时为了追求针对中国的“最佳”政策效果,也就能使出一些前后不搭、甚至自相矛盾且极具戏剧性的对冲策略。用印度政治评论家C·拉贾·莫汉的精辟言论概括,“德里似乎已经准备在那些必须竞争的领域和北京对决,而在那些哪怕有一丝合作可能的领域选择合作。”

莫迪政府认为模棱两可的不结盟和骑墙策略难以果断行事,且效果有限,似乎已经放弃了印度传统的温和持中外交策略。然而,莫迪大张旗鼓变革的只是“手段(means)”,即那些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推出这些政策的平台,而不是“目的(ends)”,即这些政策的宏观指引和想要达到的预设目标。事实上,莫迪很大程度上还是“换汤不换药”,虽然采取了更加激进和“精分”的政策,但是他却总体继承了印度维持“力量均势(power equilibrium)”的传统,继续维持战略自主,并坚信这种独立立场能够使印度国家利益最大化。因此,使得莫迪与众不同的其实只是运用政策的程度和方式,而不是这些政策的原则和出发点。

换句话说,虽然莫迪政府采取了变化幅度极大的大国外交策略,但是从根本上说,他还是没有跳出印度力量均势的老派主张。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中印关系在经历了一系列紧张之后,开始骤然出现一系列貌似异常的转暖,两国开始密度、强度都极高的接触。不管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后面发生的一组正面事件都在事实上对冲了前一组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与其说莫迪的中国政策具有革命性的转向,不如说他只是加剧了政策摆动的幅度——有时中印关系变得比以往更加阴冷,但是忽然之间又快速转暖,消弭了此前的寒气。

也许在印度决策者眼中,比起因顾忌美国或中国的潜在反对而采取谨小慎微的模棱两可政策,在极寒与极热之间来回摆动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战略杠杆效应。比如,印度很可能期待与美国“原则上”达成但又没有实际通过的军事后勤保障协定(LSA),能够在随后与中方举行密集会晤中作为战略杠杆,争取在涉华问题上撬动利益。毕竟,印美协定还没有最终尘埃落定,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围绕这项协议签署与否和中国讨价还价,撬动本来难以染指的利益,对于印度来说就已经取得了比原来多的收益。

其实,印度在大国关系上采取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策略时也必须谨慎,因为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国家双边关系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本文20165发表于观察者网(http://www.guancha.cn/MaoKeJi/2016_05_01_358769.shtml)。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受过科学训练的理性爱国者们组建的智库。科学素养,家国情怀,横跨文理,纵览风云。《周易·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zMjU3Ng==&mid=2247483652&idx=1&sn=d1e87f74efa09aae6a71bb825bf1acda

 

微信公众平台“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